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


、中心建设成效

依据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院系两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建成了全校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实验平台、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场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课堂和工程训练和职业培训的校内基地。几年来,中心以其良好的实验环境,完善的管理制度,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建设成绩成为学院实验室建设的典范。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水平,学生对实验室一流的设备和教学效果都十分满意。

目前,中心下辖14个实验室,实验用房面积2567m2,拥有仪器设备2108台(套),设备总值861余万元;2016学年服务于学院的5个系、15个专业的2800余名学生;开设实验课程18门,实验项目134个,实验教学工作量达21万人·学时。

在实验室建设中,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出发,与国内外著名仪器设备公司合作,进入它们的大学计划,如与美国Xilinx公司共建FPGA实验室,与美国TI公司共建DSP实验室等;强调设备的多功能与实用性;注意设备的配套数量,做到“弱电”实验一人一组,“强电”实验2人一组(考虑安全性),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心从建设之初就设立了由学生自金沙集团娱乐场网址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能力和科学素养,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成绩显著。同时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成为素质拓展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入学分。制订了相关文件和制度,在经费、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从2009年建成至今,学校对科技创新实验室投入仪器设备费共计139.24万元。2008年至今,学院为学生参加各类电子竞赛及制作科技作品投入共达50余万元。几年来学生校内科技立项60余项,有300余人参加,有150余人次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获全国性奖励9项,省部(市)级奖励 5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二、特色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的设计思想,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从2007年起,对国内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研究了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建设,突出了“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了目标明确、载体清晰、考核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整体性、系统性、多层次、模块化和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与国内外著名公司开展合作,建立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取得了积极成果,受到国内外大学同行的一致好评。

1、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多模块、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规划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分类培养,即

电子信息类模块: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专业;

电气信息类模块: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

非电专业模块:包括计算机、机械、化工、建工、管理类12个专业。

中心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编写了不同模块中各实验课的教学大纲,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实行分类培养。

2)分阶段循序渐进

1-4学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阶段。

5-6学期:除一些基本实验外,主要是课程设计、职业技能实训等,增强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

7-8学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

这样,形成了大学期间不间断的、连贯性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3)分层次,由浅入深,基础训练与综合设计、创新并重的一体化设计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实验:

①基础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②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对教师指定的或学生自选课题完成从查阅资料、进行软硬件设计、仿真实验、电路装接与调试的全过程,或完成多知识点综合的实验。

③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在创新实验室或开放实验室完成立项的科研课题或竞赛项目。

由于加强了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设计,目前,信息工程类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比例已占到69%。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提出并实践了“先习后学、教学做结合、项目带动、专业综合、发扬个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给出了实现这些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执行效果好。该教学模式是信息工程系完成的实验教学成果项目“基于“先习后学”等教学模式的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获2013天津市第七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3、建设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学生依托该平台,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