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水平的设计思想,适应“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从2007年起,对国内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研究了工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专业特色培育问题。结合电子信息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建设,突出了“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建立了目标明确、载体清晰、考核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整体性、系统性、多层次、模块化和加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有鲜明的特色。与国内外著名公司开展合作,建立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取得了积极成果,受到国内外大学同行的一致好评。
1、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多模块、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规划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模块,分类培养,即
电子信息类模块:包含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三个专业;
电气信息类模块:包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个专业;
非电专业模块:包括计算机、机械、化工、建工、管理类12个专业。
中心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的不同,编写了不同模块中各实验课的教学大纲,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实行分类培养。
(2)分阶段循序渐进
在1-4学期: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阶段。
在5-6学期:除一些基本实验外,主要是课程设计、职业技能实训等,增强综合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
在7-8学期: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
这样,形成了大学期间不间断的、连贯性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3)分层次,由浅入深,基础训练与综合设计、创新并重的一体化设计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设计了三种类型的实验:
①基础型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②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对教师指定的或学生自选课题完成从查阅资料、进行软硬件设计、仿真实验、电路装接与调试的全过程,或完成多知识点综合的实验。
③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在创新实验室或开放实验室完成立项的科研课题或竞赛项目。
由于加强了集中实践环节教学设计,目前,信息工程类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比例已占到64%。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2、提出并实践了“先习后学、教学做结合、项目带动、专业综合、发扬个性”的实践教学模式
给出了实现这些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执行效果好。该教学模式是信息工程系完成的实验教学成果项目“基于“先习后学”等教学模式的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获2013天津市第七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3、建设了创新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学生依托该平台,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种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